Group Leader

        

    郭国聪,男,1965年8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助理,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1-19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麦松威院士。

  获得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度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5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2018年度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2018年度第三批福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人才。获得200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1和200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SFC重点、面上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和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福建省重大和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60多项。

Research Fellow

  王明盛,现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9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黄锦顺和郭国聪两位研究员),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 

  1、研究方向与目标:主要开展光致变色功能导向的结构化学研究。希望揭示变色机理,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结构设计方法,建立光致变色材料新体系以解决传统材料存在的性能不足,并开拓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领域。 

  2、研究结果:1)通过光晶体学研究揭示了紫精化合物变色功能的结构敏感部位,经改造这些部位,发现了光致变色材料新体系—“金属紫精化合物,建立了其具有普适性的结构设计方法,突破了已知电子转移型光致变色材料存在的体系拓展难、变色温度低、褪色需要氧气等瓶颈;2)揭示了利于紫精及金属紫精化合物发生热显色、红外光显色、X射线广谱响应显色的结构因素,为设计合成热/红外光/X射线敏感材料提供了指导性思想;3)根据紫精和金属紫精化合物在光致变色前后电子结构、分子结构、极性、自旋中心发生改变的特点,建立了光调制电学(电导、光电导、光电响应波段)、磁学、光学性能(发光、二阶NLO性质)的新方法,提出了变色半导体应用于电路保护、光能转化、广谱光电探测的思路,拓宽了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领域。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同行评价为为探索金属离子配位组装对材料光敏性质的影响开辟了方向”、为荧光配位聚合物在白光器件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部分被收录至同行的学术专著。 

  3、论文: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3JACS6ACIE1Chem Sci8CC,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热点论文1篇、单篇最高他引300多次。2007-2018年间,在光致变色研究领域,在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发表的原创性论文数量排在国际第13位、中国大陆第二位。 

  4、奖励:2013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2010年度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年度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 

  5、基金项目:已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及其滚动支持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拔尖青年科学家实验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基金项目11项。 

  6、联系方式: 

  E-mail: mswang@fjirsm.ac.cn 

  办公地点:杨桥西路155号(老区)物理楼405 

 

  徐忠宁,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杰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海燕青年人才。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郭国聪研究员),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2015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61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181月晋升为研究员(破格),2018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入选为2018年度福建省杰青、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海燕青年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春苗青年人才专项等10究课题,同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部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超级973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在ACS Catalysis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3篇。申请专利43,其中美国专利2件,欧洲专利1件,PCT国际专利2件,中国专利38;获得授权专利26件,其中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件,已转移转化专利12件。 

  研究定位: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市场应用目标为导向,开展原创基础研究,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革性催化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工业示范装置,带动产业升级,即以市场应用前沿基础变革技术工业示范产业升级为主线开展工作。 

  研究方向与目标:围绕“CO高效转化制精细化学品的纳米催化剂与工程化,开展草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有重要市场应用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合成用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精准构筑催化活性中心的纳米结构,揭示纳米催化剂表界面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和反应机理,研发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的新型纳米催化剂,突破纳米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完成纳米催化剂的小试模试单管千吨中试工业示范,形成4–5种绿色催化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动酯类精细化学品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 

  联系方式:znxu@fjirsm.ac.cn0591-63173139  

  办公地点:杨桥路园区化学楼320 

 

  姜小明,男,19841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7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导师:郭国聪),2011年至2015期间先后在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合作导师:刘俊明)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作为福建省2017-2018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至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入选2017年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计划青年人才专项。主要从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理论计算方面的研究,也关注材料电荷密度、电子波函数和缺陷结构的实验测试与精修技术,以及电荷和自旋极化功能材料的高通量计算筛选。主持过福建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Mater, Adv. Optical.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申请4项中、美发明专利(已授权),获3项软件著作版权。 

  研究方向: 

  1.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理论计算研究。 

  激光技术已成为当前国家国力及军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远红外激光在军事领域,特别是在反导方面有重要应用,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和器件。我们关注的是能应用在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NLO晶体,而目前商业化的红外NLO晶体由于性能不足而无法应用在高功率激光领域。  

  本研究方向的任务与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来获得高性能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  

  

 

  2. 材料电子结构(电荷密度和电子波函数)的实验测试与精修技术研究。 

  材料的功能本质上源于材料中电子对外场的响应,由于其构效关系尚未被揭示,当前诸多学者研制新材料时仍延续炒菜式方法,致使新材料的研究周期较长,其关键原因是无法获得准确的电子结构。材料的电子结构(电荷密度和电子波函数)通常由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由于假设和近似太多,导致计算结果难以用于指导实验。 

  本研究方向的任务与目标:通过发展材料电子结构的实验测试与精修技术,从实验上获得材料高精度电荷密度和电子波函数,揭示功能材料的结构本质。  

  办公电话0591-63173139 

  办公地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楼320 

  邮箱xmjiang@fjirsm.ac.cn 

  

  陈青松,中西联合培养博士,副研究员。本科、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导师:孙世刚教授),攻读博士期间到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导师:Juan M. Feliu教授)联合培养两年,2011同时获得厦门大学和阿利坎特大学双博士学位。20116月应聘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12月副研究员。已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 Langmuir, Phys. Chem. Chem. Phy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J. Mater. Chem., Anal. Methods, RSC Adv., J. Electroanal. Chem.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和福建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各一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一项973重大项目。2013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多相催化、电化学、纳米材料。 

  联系电话:0591-63173139;E-mailchenqs@fjirsm.ac.cn 

  陈毓敏,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3年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服务于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毕业后,先后被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聘为副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现任副研究员(一级)。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共5个项目,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Research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和授权PCT国际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7项。 

  研究方向:纳米催化、表面物理化学、单分子物理化学、超分子组装 

  联系方式Email: ymchen@fjirsm.ac.cn 

  办公地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楼615 

 

  曾卉一,博士,副研究员。1992.91995.7在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专业从事新颖的全功能化光折变聚合物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91998.11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从事多元稀土硫属化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2003.32005.6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Stuttgart, Germany)Dr. Hj. Mattausch合作从事Rare earth-Boron-Halides研究。2006.2 2006.12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学系(Evanston, IL60208-3113, USA)Prof. James A. Ibers合作从事Actinide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 and Pnictides研究。早期从事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提出全功能化有机硅聚合物光折变材料的设想并合成出首例非线性发色团键合在侧链上的聚硅烷(此后该研究思路被原课题组多人采用并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功能化有机硅聚合物光折变材料的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在从事硫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晶体生长和性能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卤化物反应性助融剂法,通过卤化物反应性助融剂法成功得到三元、四元甚至五元硫属化合物及其晶体。在稀土-硼-卤化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过程中,得到多个结构新颖的三元富金属卤化物,含B3B6B8环的层状化合物La2XB3(X= Cl, Br)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的完全确定解决了困扰Simon研究组多年的B网问题。在从事锕系元素(Th238U)-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和磷属化合物研究过程中获得Ba2UCu2S5KUCuS3两个新化合物, 生长出长度超过8 mmRbUCuS3CsUCuS3单晶,为研究RbUCuS3CsUCuS3单晶的电导率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申请发明专利2(第一发明人),在Inorg. Chem.J. Alloys Compds.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有机固体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合成与晶体生 

  

联系电话:0591-63173139  Email: zhy@fjirsm.ac.cn 

  韦永勤,男,副研究员。200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理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并于2005年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致力于合成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配位聚合物。主持承担过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科技部“973”国际合作等项目。 

  目前主要从事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研究 

  电话:0591-83705143E-mailwyq507@fjirsm.ac.cn 

  

  李培欣,女,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青年人才。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毛江高研究员),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2015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71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入选为2016年度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青年人才。主持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面上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青年人才专项等3项研究课题。在Angwante ChemieJ. Mat. Chem. C, Inorganic Chem.等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20余篇。 

  研究定位:无机化学,光调控配合物功能材料 

  联系方式:lipeixin@fjirsm.ac.cn0591-63173139 

  办公地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楼615 

  结题及在研项目: 

  1.研究所自选-研究所自主部署基于电子转移的光调控非线性晶态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17-01-012020-12-31 

  2.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电子转移的金属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2014-01-012016-12-31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青年科学基)基于氮杂环芳香阳离子构筑的金属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2014-01-012016-12-31 

  蔡丽珍,女,硕士,副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师从郭国聪研究员。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J. Am. Chem. Soc.Inorg. Chem.、等期刊发表第一作研究论文10余篇。 

  目前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光调控配合物功能材料的研究 

  E-mailclz@fjirsm.ac.cn 

  刘彬文,男,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博士毕业于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导师:郭国聪、徐立研究员),随后在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资助下进行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2019年应聘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在Chem. Sci.; Chem. Mater.; Adv. Optical.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相关的研究成果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授权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课题。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获得卢嘉锡优秀毕业生奖。 

  研究方向:固体无机化学,硫化物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晶体生长研究。 

  联系方式:bwliu@fjirsm.ac.cn0591-63173139 

  办公地点:杨桥西路园区化学楼320 

  Research Secretary:张格 

Post Doctorate

在站:孙财,徐建刚、王志巧、孙径 

已出站离组:罗峰、陆刚、林榕光、陈祥奕
Student

读博士生: 苏艺博、金爱平、邢修双、谭洪梓、张宁宁、卢健、余小青、王梓、荆凯强 

在读硕士生: 张谧、荣凌云、白冰、叶润、李艳茹、林扬捷、信雪换、李毓、杨龙起、赵秀慧、姜慧、韩永芳、刘航、徐玉平、吴慧芳、刁剑锋、裴绍敏、刘露、刘情、胡朝、於曹铭、林晓琪、江凯斌、王鹏皓、王文飞、卓德煌、陈文发、林姗姗、闫秋楠 

Former Member

  2018届: 

  孙财、徐建刚、杜明秀、唐敬筱、苏永菲、郭佩宇 

  2017届: 

  李荣、李淑芳、张娴、严勇、刘洁 

  2016届: 

  博士:刘彬文、王志巧、肖宇 

  硕士:赵亚平、郭伟桓、蔡琳蓉、邢修双 

  2015届: 

  博士:彭思艳、范玉航、陈君 

  硕士:吕冬梅、刘勇 

  2014届: 

  博士:孙径、王帅华、郭金双 

  硕士:陈子伟、李小国 

  2013届: 

  博士:王观娥、张明建、刘志发; 

  硕士:刘彬文、张翠娟 

  2012届: 

  博士:徐忠宁 

  2011届: 

  博士:姜小明、刘广宁、吴美凤 

  硕士:赵中燕 

  2010届: 

  硕士:杨琛陈凤 

  2009届: 

  博士:郭胜平、卢莹冰、吴阿清、周薇薇 

  2008届: 

  博士:徐刚、李艳 

  硕士:陈慧芬、丁同勇、陈其湧 

  2007届: 

  博士:邹建平、张章静 

  硕士:刘雪辉、邹文强、吴科俊、蔡丽珍 

  2006届: 

  博士:陈文通、付明来、刘玺 

  硕士:赵振乾 

  2005届: 

  博士:刘冰 

  硕士:徐玲、李强 

  2004届: 

  博士:王明盛 

  硕士:吴阿清 

  2003届: 

  硕士:郭光华 

Copyright:The Guo Group. Technology Sup ort:Technical support center
Phone:+86-0591-63179478,Mail:library@fjirsm.ac.cn
Address:155 Yangqiao Road WestFuzhou,350002,P.R.China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