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在线纪念”纪念文选 返回
 
纪念篇名:无尽哀思送卢老发表时间:2001年8月
发表地点:前进论坛 作者:农工党福建省委会


2001年6月10日下午,榕城细雨霏霏,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和省直30多个基层总支、支部100多位党员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告别室,跟随长长的吊唁队伍,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向大家共同敬爱的前辈、德高望重的农工党中央的卓越领导人卢嘉锡名誉主席作最后的送别。尊者已去,哀莫大焉。大家无语凝噎,默默伫立,凝望着卢老的遗像,此时此地卢老和蔼慈祥的音容,犹在我们的脑海浮现;卢老给予我们的谆谆教诲,以及他那爽朗的笑声和宏亮的笑谈,还时时在我们的耳畔萦绕。
我们怎能忘记,他老人家对我省农工党组织建设的贡献。早在1951年3月农工党厦门工委会在厦门这个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成立了,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工委会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及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1953年3月发展了时任厦大副教务长的卢嘉锡。加入组织后不久,他很快就成了农工党厦门工委会的骨干和领导。卢老根据当时厦大民主党派发展对象的划分,发展了一批中上层知名人士入党,如经济系的吴兆莘(厦大总务长),生物系的金德祥(系主任),数学系的李文清(系主任)。同时也注意发展一批青年教师,如刘士毅、吴伯僖、赵景聪等。1952年下半年成立农工党厦大小组。1953年5月成立农工党厦大支部,当时有农工党员11人。此后由于有一批威望高的知识分子在农工党组织内,使厦大支部的组织发展工作进展顺利,如发展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授汪德耀,以及张乾二、丘书院、洪敦枢等15人。到了1957年,农工党厦大支部已拥有成员26名,分布在学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经济和外文系以及厦大医院和厦大南洋研究所,成员中有的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有的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业务骨干。
经历了50个春秋,农工党厦大组织从支部发展成了总支。50年的事实证明了以卢老为首的厦大农工党员们为厦大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卢老指导、培养了张乾二院士;李文清教授指导、培养了林群院士、陈景润院士。汪德耀教授精力过人,组织厦大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肿瘤细胞工程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张乾二任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组建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丘书院主持的30万元的国家科学基金《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生态系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居国内领先,属国际先进水平。另外其它同志也在各自的领域建树颇丰、硕果累累。1990年国务院授予厦大21名教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汪德耀、李文清、金德祥、刘士毅、吴伯僖、丘书院、洪敦枢等七名教授为我党成员。厦大总支今天能拥有一批有名望、有影响的老教授,一批有作为的中青年骨干组成的50余人的素质较高的总支与当年卢老的教诲、影响和打下的基础有直接的关系。
1960年,卢老调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当时卢老是福州大学唯一的一位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也是校领导中唯一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在他的影响下,福州大学一批优秀的教师加入了农工党组织,而今的农工党福大总支已是一个拥有近百名农工党员、一个凝聚力强的大总支。总支的领导班子,时时记住卢老的教诲,带领着总支的全体党员奋力拼搏,使党员们在教学、科研、咨询、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成绩。
1960年卢老到福州赴任时,实际上是肩负两个重任:一是参与筹建福州大学。二是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而今福建物构所已成为我国结构化学的晶体材料学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4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使该所享誉海内外,吸引着当代许多有志于这两门科学的年轻学子。在这个人才荟萃的地方,在卢老的亲切关怀下,农工党福建物构所总支的组织发展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原农工党福建物构所所长张乾二院士、副所长吴新涛院士就是经卢老介绍加入农工党的。张乾二、吴新涛作为卢老的得意门生,有成就的科学家、物构所所长、副所长,对吸引该所其他科研人员加入农工党有很大的感召力。如今福建物构所成为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群体,为农工党福建省委培养、储备了一批素质高、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后备干部。
我们怎能忘记,他老人家殚精竭虑,为办好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几乎每年都要来到福州,询问并指导物构所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在满满的工作日程表上总忘不了会见农工党福建省各级组织的领导。卢老语重心长地说,要贯彻十六字方针,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否则就谈不上"长期共存"。他的谆谆教导一直激励着我们。 心里总是装着农工党党员的卢老, 更忘不了与广大农工党党员见面座谈,为广大党员作报告,畅谈高新科技信息。使大家心灵得到净化,视野得以扩展,思想获得启迪,增强了科教兴省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我们又怎能忘记,1994年的深秋,已届79岁高龄的卢老,率领农工党中央赴闽咨询考察团专家一行18人来到闽西龙岩地区当年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他老人家跋山涉水,不畏艰辛,考察了工厂、矿山、学校,提出了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棉花滩水电站坝址的实地进行考察,然后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了开发棉花滩水电站项目应当早日上马的建议(目前棉花滩水电站已建成发电);他老人家还不辞劳苦,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村民们拉家常,鼓励大家积极寻求门路,早日脱贫致富。怎能忘记,他老人家期待殷殷,多次要求全体农工党员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履行好参政党职责;深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神,携手共襄祖国统一的千秋盛举……
我们含泪默立雨中依依送别。一代宗师走了,他在晚年亲笔书写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为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发展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献出全部智慧和精力的一生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留下的"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精神财富,他高举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旗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所作的不懈努力,他竭尽一生取得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上的累累硕果,将永远激励着后辈人拼搏不已,他的高风亮节与治学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尊敬、追思与缅怀。

(责任编辑 马 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