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薛冬峰研究员、彭超副研究员以及山东大学孙頔教授应邀访问福建物构所
更新日期:2021-03-31  

  2021331日,应中科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尺度晶体材料研究中心薛冬峰研究员、彭超副研究员以及山东大学孙教授访问福建物构所,并分别做了题为《多尺度晶体材料研发》、《石墨负极界面嵌锂动力学和锂沉积的机理性研究》、《银簇化学》的报告,报告会由王要兵研究员主持。报告期间,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来访学者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薛冬峰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尺度晶体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Phys. Rev.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13000余次,h因子68;撰写专著3部、译著1部。本报告通过跨尺度的结晶研究思路开展多尺度晶体材料的研发。固态化学研究中的多尺度问题是制约新材料发现和材料功能应用的关键。功能无机材料具有多元多相化合物结构、多变的化学键行为等特征。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更是涉及到原子、分子、团簇、晶体等多个不同尺度的复杂化学、物理作用。材料结晶中的成核和生长两个连续过程,经历了一个跨尺度的微观、介观、宏观结构变化,即从原子分子到团簇形成、从团簇到晶核再到晶粒的跨越多个尺度能量变化。 

  彭超博士现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晶体中心副研究员。在Nat. Chem.Nano Lett.ACS Catal.J. Mater. Chem. A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介绍了石墨非大平面界面(即armchair边缘和zigzag边缘)嵌锂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界面,由于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的耦合影响,不同边缘嵌锂势能面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通过界面对锂沉积的影响研究,发现石墨界面独特的电子/几何结构能够诱导锂的吸附和生长,十分不利于电池的安全性。而通过界面的化学修饰和体系的电位调控能有效改变锂沉积的活化能,从而抑制石墨负极锂沉积的生长,提高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 

  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度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报告中提到,首次利用几何多面体策略,实现哥德堡多面体银笼的合成,并利用质谱确认了多个金属团簇体系的组装机理,提出了银三角平面外延生长等组装机理,并对掺杂金属簇的合成提供了成功的指导;利用阴离子模板等策略实现了包括各向异性银簇在内的多个系列新型银簇的合成,结合酸诱导策略实现了内部阴离子模板和外部银壳层的协同成长,建立了破碎-生长-再组装的转变机理;硫属离子诱导实现了银簇内核膨胀和单一手性团簇的结晶分离等内容。 

  (王要兵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