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术活动
王丹、唐智勇和姜建壮三位教授应邀访问福建物构所
更新日期:2015-09-21  

  应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中科院过程所王丹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和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于2015916日访问福建物构所,并分别作了题为“金属氧化物多壳层空心球:合成与应用”、“手性纳米材料和应用”和“氧气在酞菁合成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并就大家的提问做了详尽的解答。 

  王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1997年分别获得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冯守华院士;20013月获(日本)山梨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研究所、日本地球环境技术产业研究机构做博士后,20034月至2004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97月起兼任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介尺度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发展了多壳层空心微球颗粒的可控合成方法,探索了原位聚合模板法、限域空间自组装法等颗粒的自组装方法,进而系统地构建了多级有序和复合的介尺度结构,所开发的材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光催化等领域显示了优异的性能;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Chem. Soc. Rev.,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Energy Environ. Sci., J. Am. Chem. Soc.等国际知名期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2项,已获授权13项。 

  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993年和1996年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分别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汪尔康院士;2000-2001年,2001-2006年分别在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Prins教授研究小组和美国密歇根大学Kotov教授研究小组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200611月回国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方向:无机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形成机理,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姜建壮,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北京科技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为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和分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等,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被评为“教育部优秀骨干青年教师”,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支持;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和分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卟啉酞菁化学、稀土化学、分子基光电磁功能材料和分子器件。他着眼于发展新的合成方法,设计制备新型酞菁、萘菁、卟啉稀土配合物或聚合配合物尤其是三明治型卟啉酞菁稀土配合物分子材料,开发新型分子器件。 

第一排 左二:王丹,左三:姜建壮,左四:唐智勇 

  (国重室供稿)